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道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道 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美学史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意思。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当时所谓天道指天体运行的规律;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孔子少谈天道,主要讲人道,《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老子则把道说成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又说“道法自然”,它对万物“莫之命而常然”,有客观自然规律的含义。老子又把宇宙本原和客观自然规律意义的“道”称为“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认为“常道”是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表达的。老子还最早用道取代鬼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亦主张道是宇宙之根本,它自本自根,超于一切之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老庄认为道是虚玄微妙,超乎感觉经验的宇宙本体(一说为物质性本体)。《易传·系辞》则以为事物的对立统一便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看成是区别于具体事物的规律。《管子·心术上》认为道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之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荀子承认“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但强调的是为人之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韩非在《解老》中改造了老子的“道”,把道说成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所以然的总规律,又是万物之理的总依据。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他说的道是封建伦理纲常。东汉王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天没有目的和意志,强调“天道无为”。三国魏晋时王弼祖述老庄,以道为无,“道者,无之称也”(邢昺《论语正义·述而》引)。西晋裴頠著《崇有论》,说道是“有”,是混然的总体,“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伴随玄学而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其所谓“道”是指佛教的道理,佛学家道安说:“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等道”,意即道是平等的。唐韩愈反对佛、老“清静寂灭”之道,认为道乃“相生养之道”,具有伦理关系的内容。指出“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原道》)。这种观点不仅打击了佛老虚无主义的本体论,也具有打击官方经学的意义。在两宋,理学家都认为道是最高的实体。北宋邵雍提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观物内篇》),“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同上)。张载说的“道”与邵雍相反,乃以气为道,道即气化的过程,“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二程和南宋朱熹以理为道,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答黄道夫》)明清之际王夫之亦以理为道,“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他说的理是气之理,与程朱不同。清颜元以理气的统一为道,“理气俱是天道”(《四书正误》)。戴震发挥张载气化的观点,“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孟子字义疏证》),认为道不是理,而是气的变化过程。亦指一定的人生观、政治理想或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