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论》 ata āstra 古印度提婆著。2卷。印度大乘佛教理论著作。世亲释,姚秦鸠摩罗什译。梵文原本共20品,每品5颂,合计100颂,故名。但鸠摩罗什认为后10品对中国人作用不大,略而未译,故汉本仅为前10品。内容主要是驳斥古印度数论、胜论等各派的理论,以阐明大乘中观缘起性空的教义。其《舍罪福品第一》论述了止恶与行善的关系、施戒智的净与不净,由此说明应舍离罪福,依止无相最上法;《破神品第二》论述了神(即“我”)、觉、智的区别,着重破除正理派主张的实有神我论;《破一品第三》与《破异品第四》破除胜论派关于诸法是一、是异的观点;《破情品第五》、《破尘品第六》破除胜论对内情(根)及外尘(境)的执著;《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无果品第八》分别破除数论主张的因中有果论与胜论主张的因中无果论,从而说明诸法无生之理;《破常品第九》破除胜论等派别关于虚空、时、方、极微、涅槃等常住不灭的观点;《破空品第十》提出前面诸品破除外道对诸法的执著,说诸法为无,实际也是一种俗谛。真谛应是一切“有”、“无”均皆为空。是研究印度古代哲学的重要资料。梵文原本已佚。注释本甚多,著名的有隋吉藏《百论疏》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