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派 praxis school 亦称“实践主义”、“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学派。南斯拉夫哲学派别之一。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因主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把批判现存的一切当作哲学的主要任务,并创办名为《实践》的杂志而得名。是在“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思潮的背景之下,在南斯拉夫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1960年在布莱德讨论会上形成。1963年组建“科尔丘拉夏令学园”(至1974年),1964年在萨格勒布创办《实践》杂志。60年代在南斯拉夫哲学界占优势。主要人物一部分集中在萨格勒布大学,有彼得洛维奇、苏佩克、坎格尔加(Milan Kangrga, 1923— )、弗兰尼茨基、波什尼雅克(Branko Pošnjak, 1923— )等;一部分集中在贝尔格莱德,有马尔科维奇、科列什奇(Andrija Kreši , 1921— )、考拉奇(Veliko Kola )等。哲学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相分歧,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实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歪曲”,主张使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复活起来”。主张“实践”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概念”。认为反映论只把“问题局限在‘主观反映客观现实’这个最一般的原理上”(弗兰尼茨基),这种反映论是斯大林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对马克思来说,这种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亦即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相互关系,主体不是反映客体,而是创造客体,而客体则从自己方面创造主体。”(苏佩克)他们重视探讨马克思早期著作,指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同其他人道主义哲学一样,中心的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马尔科维奇)认为应当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批评恩格斯的本体化了的“辩证法”“不把人及其世界,而把客体世界和物的世界”当作对象,主张“要使辩证法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使人道主义成为辩证法的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其理论与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