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顿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1944 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1898年入欧文斯学院,1902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06年被选为皇家天文学会会员,并担任格林尼治天文台首席助理。1907年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06至1913年在格林威治天文台任职。1913年任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次年兼任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直至去世。191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21—1923年任皇家天文学会会长,1930—1932年任英国物理学会会长、数学学会会长,1938—1944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在天文学上开拓了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1916—1925年发表多篇关于恒星物理本质的重要论文,1926年出版《恒星的内部结构》一书,认为恒星内部能量转移的主要方式不是对流而是辐射,并建立了辐射平衡理论。1924年发表《恒星的质光关系》,导出恒星的质光关系。研究造父变星周期性光变的原因,提出造父变星的脉动理论,揭示造父变星的本质,为发现河外星系提供了方法。提出恒星能源来自内部核过程的思想,为恒星演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最早研究相对论的科学家之一,建议、参加和促成引力红移和光线偏折的天文学试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在哲学上主张物是外在的结构,心是内在的材料。认为经验世界可划分为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是符号世界,它为测度符号的意义所限制,故只有心灵,只有精神世界才能判断事件的是非。他以选择主观主义和构造逻辑理论指导研究工作,但重视探索。主张宇宙热寂说,提出“宇宙末日论”。主要著作有《恒星运动和宇宙结构》(1914)、《关于引力的相对论的报告》(1918)、《物理世界的本质》(1928)、《空间、时间和引力》(1920)、《相对论的数学理论》(1923)、《恒星内部结构》(1925)、《恒星和原子》(1927)、《膨胀的宇宙》(1933)、《物理科学的哲学》(193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