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 近代康有为撰。清光绪十八年(1892)着手编纂,光绪二十四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分类编次,酌加按语,进行说明解释,为《新学伪经考》后主张托古改制的又一重要著作。自称“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力证“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拨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认为孔子“据乱而立三世之法”,又“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孔子改制考序》)。论述由据乱,至升平、太平之世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理想,借孔子的旗号、学说,宣传君主立宪,批判封建守旧观念,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对推动戊戌变法有一定作用。梁启超说:“有为政治上‘变法维新’之主张,实本于此”(《清代学术概论》)。曾被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无父无君”的叛逆之作。是书集前人辨伪、疑古之大成,对“五四”以后的疑古思潮亦有影响。但所用方法为先立论、后求证,不无武断、附会之处。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朝廷禁毁。1920年重刻。1958年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本校点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