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Детская болезнь “левизны” в коммунизме 列宁著。写于1920年4—5月。编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39卷,《列宁选集》第4卷。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除了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外,又面临着第三国际内部刚露头的小资产阶级的“左”倾危险,其主要特征是教条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冒险主义。表现为希望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但不愿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议会迷”,却反对参加任何议会斗争;反对旧工会的官僚主义,却提出要退出工会,组织“清一色”的革命工会来代替;不满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叛卖性妥协,但又不懂得革命的曲折性、复杂性,提出反对任何妥协,主张“径直”地走到共产主义;不满第二国际变了质的政党和领袖,却提出“打倒领袖”、取消党的主张。该书为批评和帮助克服这种“左”派幼稚病而写。正文共分十部分,另有增补五部分。著作肯定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意义,指出它“具有在国际范围内重演的历史必然性”,但不能“夸大这个真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决不能建立在斗争策略规则的千篇一律、死板划一上。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不仅是在同反对工人运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而且是在“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长期斗争中成长、成熟和得到锻炼的。”批判拒绝到反动工会去工作、反对参加议会斗争、“不作任何妥协”等“左”的策略。强调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条件之一。阐述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辩证关系。列宁还从哲学上论述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指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相对的、可变动的,而且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过头,加以夸大地运用,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该书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实际运用辩证法”的典范,是十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代表作之一。在1920年7—11月间,被译成德文、法文和英文。1929年有中译本。中国共产党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均将本书列为干部必读的马列著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