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说 中国美学史理论之一。主张诗歌创作应追求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由清王士禛所倡导。“神韵”一语,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论顾骏之绘画时已提出:“神韵气力,不逮前贤。”唐张彦远也认为绘画中“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南宋严羽强调诗之神韵,认为有神韵的诗,应“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明胡应麟标举盛唐诗“气象混成,神韵轩举”(《诗薮》)。清贺贻孙称赞阮籍《咏怀》十七首“神韵澹荡”。他们所说的神韵,都是指诗、画的一种艺术境界,即诗画中均留有余地,耐人寻味,使人能从所写之景冥观未写之景,从所道之事默识未道之事。王士禛总结前人关于神韵的美学观点,将其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理论,始创神韵说。他推崇司空图、严羽诗论,赞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禅喻诗”,入于化境。认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认为诗歌艺术,贵在冲淡、清远、蕴藉、含蓄,并以此作为神韵说之核心。强调写诗作画“只取兴会神到”,反对剿袭拟古,反对实酬强作,认为只有“伫兴而就”,才可“神韵天然”,“有得意忘言之妙”。在艺术风格上,标举“冲淡”、“自然”、“清奇”。“冲淡”,即不着迹象地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自然”,即不事雕琢,自然天成;“清奇”即立意新颖,词语清秀。发展了司空图、严羽清远、超逸的美学观点。神韵说对于纠正明人宗唐只学腔调形式之弊,有着积极作用,在清文坛有很大影响。但其失之于“虚无飘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