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中国美学史范畴。意指审美观照和创作构思时的感受、情志、意趣。象指出现于想像中的外物形象。两者密不可分。有时偏于“象”义,指通过审美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主体意趣的形象。该语源出《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时象、意关系成为玄学家探讨的重要题目。由于山水审美意识发展和玄学、佛教世界观的影响,人们在审美观照中逐渐通过观赏物象而玩索其悠远意趣。晋宋之际宗炳提出“山水质有而趣灵”、“澄怀味像”的命题,以“象”指外物形象。“象”遂成为美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明确提出“意象”一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说明构思时须对审美观照中的意趣、情志和浮现于脑际的外物形象进行加工。唐以后“意象”一语用于艺术论中渐多。张怀瓘《文字论》自称其所作草书有若擒虎豹、执蛟螭,有蚴蟉盘旋之形势,“探彼意象,入此规模”。意谓通过艺术思维活动,将对于客观物象的审美感受融入草书作品之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亦云:“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1483—1521)指出:“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与李空同论诗书》),强调既要描绘物象,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感受,两者应密合无间。王廷相认为:“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更指明审美意象乃是诗之本体,强调了诗歌以融汇作者情思的形象以感动读者的特点。也有以意象概括一时代一种体裁或某一作家的艺术形象特点的,明陆时雍《诗镜总论》:“齐梁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其所别在意象之际。”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诗词虽同一机杼,而词家意象亦或与诗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