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意识形态
类别 哲学
释义 意识形态     ideology

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该词英文源自希腊文idea(思想或观念)和logos(理论或理性)。意为观念论或观念的科学。除译为“意识形态”外,还曾译为“思想”、“思想体系”、“观念论”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19世纪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代斯屠·德·特腊西首先在《意识形态概论》(1804—1815)中使用,指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后来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Ⅰ, 1804—1814年、1815年在位)在贬义上使用该词,把政见不同的代斯屠·德·特腊西等人称作“意识形态家”,即“空论家”,“意识形态”一词就此带上“虚幻性”的含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神圣家族》(“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一节)中,而具体阐述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导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照相机中一样是颠倒的。”他还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一方面粉饰统治,一方面作为统治的手段。但是马克思除在贬义上使用外(如称思辨哲学和唯心史观为“德国意识形态”),主要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还将意识形态分成内容和形式来进行考察。伯恩施坦于1898年发表《社会主义中的实在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一文,提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将意识形态定义为理想或对未来的想像,突出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强调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分界。在列宁的著作中,“意识形态”一词具有较宽泛的含义,它既指实践意识,也指一般思想体系。他还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或译“科学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概念(见《列宁全集》第18卷第137、144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西方很兴盛。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大多迎合实证主义的主张。意识形态概念被规定为与科学、真理相区别的属于价值领域的精神。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是意识形态,提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和意识形态成分”等。还有一些西方思想家夸大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提出所谓社会生活的“非意识形态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部分,社会心理属较低层次,社会意识形式是自觉的、定型化的社会意识,包括相对稳定的各种样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诸形式依据它们是否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又可分为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两大类,属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语言学和形式逻辑,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是由各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即所谓“意识形态阶层”制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有根本区别,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并非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平衡的,有时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会超过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29 18: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