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 practical philosophy 以人的实践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实践哲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主要研究意识中实践的结构条件和关系,尤其是人的正确行为的原则。狭义的实践哲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它与形而上学有着种种不同的关系,而与理论哲学相区别。实践哲学关心的是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人能认识什么。广义的实践哲学是在狭义的实践哲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生存的具体境况和条件。实践哲学不是具体实践的指南,而是对实践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是对现实的,以及可能的实践条件、要求和可能性的反思。亦即是对人的实践行为广泛的哲学批判与反思。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家大多有实践哲学方面的观点,如古希腊罗马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均有与其哲学体系相一致的实践哲学。在近代,以卢梭和康德的实践哲学影响最为深远。但康德与亚里士多德观点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着眼于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能实现善与幸福,是一种经验的实践哲学,而康德则以为具体的历史条件是变化的,而决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是先验的实践理性,因而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先验的性质。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则以此说明人的命运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选择的结果,其进展的过程是有目的性的。伽达默尔的后期哲学也属实践哲学,认为是解释学的运用,这种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思想,被称为现代实践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