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物质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物质 英 matter;拉 materia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全集》第18卷第130页)。世界上存在着千差万别、无限丰富的实物、客体、系统及其属性和关系等等,物质就是它们的总和或统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哲学史和科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很早就提出了物质这一概念。物质最初被看作是具有现实性、原始性、实体性的东西,带有感性直观的特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就是“一切物由以构成的东西,一切物从那个最初的东西中产生,并且归根结底要被破坏,其中基本的质被保留下来了,且按自己的特性变化着——这……也就是物的本质”(《形而上学》)。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某几种实物(在中国是土、金、木、水、火,在印度是地、水、火、风,在古希腊是水、火、空气等等)理解为物质本身,当作世界统一的基础。近代唯物主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将物质理解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认为它具有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特性。他们对物质的理解和规定,都未摆脱物质具体形态和物质构造知识的层次,没有上升到高度的科学抽象,未能把握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因而不可能用作科学说明无限多样、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理解的局限性,从物质世界是形形色色、无限多样,但又是不断运动变化和互相联系、相互统一着的事实出发,进行高度的科学抽象,认为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属性。恩格斯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列宁进一步明确揭示出这种共同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是哲学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范畴,对它不可能用一般下定义的方法(即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来定义,而只能通过与它对立的概念(意识),指出它们之中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来下定义。“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列宁全集》第18卷第274、273页)。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历来受到唯心主义者的攻击。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宣称,物质是一切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的伟大朋友和支柱。认为一旦把这根支柱和基石抽掉,整个唯物主义大厦就会倒塌。实证主义则把物质当作“形而上学的实体”加以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中取得了划时代的新发现:电子和放射现象。唯心主义者乘机宣称“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实际上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否定了那种关于“绝对的实体”不变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它证明原子并不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人类关于物质物理构造特性的知识是相对的,可变的。必须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物理构造概念区分开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就是无限的永远运动的物质总体。物质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物质客体具有内在的协调性和系统的组织性,这表现在物质的一切要素合规律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并结合成各种等级系统。物质既是客观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也是认识论的范畴。它标志着一切知识的最终源泉。物质范畴表达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质及其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对立。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范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