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约698—约756 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进士,曾任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等职,世称“王江宁”。后贬龙标县尉,安史乱中北归,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七绝,边塞、宫怨之作尤为脍炙人口。著有《诗格》(一说有《诗格》、《诗中密旨》),但其真伪问题,今日学术界尚有争论。强调艺术构思的重要,认为作者“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构思过程即外物与作者主观精神相互交融的过程:“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同上)提出艺术思维中“境”的概念:“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同上)又将“境”概括为“物境”(自然景物构成之境)、“情境”(欢乐愁怨等情感构成之境)、“意境”(某种意趣、理趣的构成之境)三者。从文学创作审美角度,具体分析了诗歌创作中情感与景物间的复杂关系。认为单是“言意,则不清及无味”;单是“言景,亦无味”;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引)。但“相兼不紧”,亦“无味”(《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又指出诗中有移情入景的写法。如写琴声之清幽,言“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写哭声之哀切,言“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此种表现方法的心理基础,在于物我交融:“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又说诗每至结束,“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另有《王昌龄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