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斯多亚学派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斯多亚学派 Stoics 亦译“斯多葛学派”。亦称“画廊学派”。希腊化时期(前334—前30)和罗马帝国时期(前30—476)的哲学学派。同伊壁鸠鲁学派、怀疑学派并列。前后持续达500年以上,主要是宣扬服从命运和泛神论思想,其体系中既有唯心主义又有唯物主义倾向。最早由季蒂昂的芝诺于前4世纪末,在雅典集市场北面的“画廊”(希腊文stoa)聚徒讲学而得名。在组织上不如柏拉图学园派、亚里士多德逍遥学派严密,其代表人物除少数(克利安西、巴奈修)出自希腊本土外,大多出自塞浦路斯、西里西亚、叙利亚、塔尔塞斯、罗得岛、亚历山大城。该派学说较多地反映了希腊化文明的特征,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广泛流行,获得上层统治阶级的信仰和支持,影响遍及整个罗马世界。该派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早期斯多亚学派(从前4世纪末到前2世纪上半叶)。主要活动地点限于雅典,主要代表人物是芝诺和他的学生克利安西和克吕西普等。他们相继创立了斯多亚主义的体系,但除了克利安西的颂歌外,著作俱已佚失。后人对该学派的研究,主要依靠保存下来的残篇、第欧根尼·拉尔修、斯托拜乌(Stobaeus)的记载。其体系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伦理学三个部分,伦理学为中心,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善才能和理性和谐,成为有美德的人,否则只是恶。其逻辑学主张认识来源于感觉,但又承认天赋观念,并要求把美德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自然哲学主张哲学的目的是与生活和谐或与自然和谐,把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看成一个东西,认为它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理性、天命等。第二个时期:中期斯多亚学派(从前2世纪下半叶到前30年)。主要代表是巴奈修、波西多纽、赫卡通等。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离开早期正统的斯多亚主义,带有明显折衷主义色彩。由于受到来自柏拉图学园派对斯多亚主义中独断论的批判,同时又由于和罗马世界的接触,促使他们更多地注意伦理学,宗教迷信成分有所削弱。这时,斯多亚主义在罗马世界得到传播以符合统治阶级中政客和士兵们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哲学放弃了以前的大焚毁说,认为哲学家的职责是帮助人在智慧和美德上的进展,其“道德决疑体系”说明在人的行为中环境与责任相冲突时的准则。第三个时期:晚期(罗马时期)斯多亚学派或新斯多亚学派(从前30—公元3世纪)。主要代表是塞涅卡、穆索尼乌斯·鲁富斯、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他们的著作,基本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宣扬服从命运,折衷主义和宗教神学色彩更加浓厚,认为人与神血缘相通,人类应彼此相爱、仁慈与宽恕,几乎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哲学。从公元3世纪起,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派逐渐消亡。斯多亚学派深刻地影响了新柏拉图主义,成为其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圣经:新约》中关于“良心”、“道”等的教义,显然是受其影响;中世纪关于自然法、国家法、公民法三者区别的讨论,主要是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理论;还影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以此来反对中世纪神学;此外,还影响了布鲁诺、笛卡儿以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参见“早期斯多亚学派”、“中期斯多亚学派”、“晚期斯多亚学派”。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