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说 中国美学史理论之一。关于文体分类的论说。《宋书·颜峻传》载颜延之语:“(颜)竣得臣笔,(颜)测得臣文。”最早明确提出文、笔之分。刘勰将有韵无韵作为区分文、笔的标准,“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文指诗、赋、颂、赞、铭、碑等押脚韵的体裁,笔指诏、策、奏、议、论、书、记等不押脚韵的体裁。颜延之于“文”、“笔”之外,提出“言”的概念,指称既不押韵、又不讲究藻采的作品,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载《文心雕龙·总术》)认为儒家经典文辞质朴,不能称笔。反映了重视诏、策等“笔”类文体的语言形式美的审美观念。刘勰则认为时人文章过于丽靡,乃标举“宗经”,欲以经书的质朴文风为标帜矫正时弊,故驳斥颜说,认为经典亦属于“笔”。萧绎提出“善为章奏”“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谓之文”(《金楼子·立言》),强调“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将抒情作品作为“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此类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巨大的感染力量,有美丽的藻采和声音和谐之美。反映出魏晋以来人们对诗赋等抒情作品审美特征的认识。唐代仍流行“诗”“笔”之语。宋以后其义渐湮。至清代方有学者重新提出。在当时,桐城古文日显空疏卑弱,但还想以文体的正宗自居,因而阮元强调以讲究对偶声律者为“文”,不讲究者为“笔”,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之“韵”解释成句中之平仄声律,并严申文、笔之辨,认为骈文符合“山峙而双峰,水分而交流,禽飞而并翼,星缀而连珠”(《胡稚威骈体文序》)的自然之美。据此标举骈文为文体的正宗,而将散文排斥在文学之外。今学术界对“文”“笔”的解释尚有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