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 儒家用语。特指以民为主要对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感化。孔子主张治民应“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实行富而“教之”的政策。孟子以为“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强调对民实行“德教”的重要性。“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荀子概括说:“礼义教化,是齐之也”(《荀子·议兵》),认为用礼义道德之教才能服人之心,是齐一人心之术。《礼记·解经》也认为:“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董仲舒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建议汉武帝“退而更化”,“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指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举贤良对策》)认为要使民“成性”为善,必待圣王之“外教然后能善”。“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故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反映了“教化”的封建家长制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