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陀婆 Mādhva1199—1278 古代印度哲学家。吠檀多派二元论的代表之一。生于南印度门格洛尔以北,迦纳罗南部的乌迪皮附近的农村。属婆罗门种姓。早年从事吠陀文献的研究,后成为苦行僧,专事祈祷、著书和辩论。在乌迪皮曾为毗湿奴的化身黑天(K  a)建寺庙,后卒于该地。哲学上执二元论。否定商羯罗的“梵我同一”的一元论,强调梵与我,即最高存在的神与从属的生命(灵魂,由一种物质性的微粒组成)之间存在着真正的永恒的区别。认为虽然梵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消亡的最终原因,但我和世界与梵一样都是真实和永恒的实体。它们之间存在五种永恒的区别:即梵与我,我与我,梵与物质,我与物质,物质与物质。在宗教上是中世纪南印度虔诚派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主张毗湿奴是梵的化身,风神伐由(Vāyu)是毗湿奴的儿子,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伐由三次化身来拯救人间众生,第一次为神猴哈奴曼(Hanumān),第二次为毗摩(Bhīma),第三次就是摩陀婆本人。提出解脱的道路是听诵经典,进行沉思,坚守戒律,使个人的行为不带任何自私的目的,通过对神无限虔诚,才能直接认识大神获得解脱。主要著作有《梵经注》、《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