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容取心 南朝梁刘勰用语。指运用比、兴手法时的两种不同情况。比、兴原为《毛诗序》、《周礼·大师》所提出。刘勰认为比即作喻,其义明显易知;兴是作者受外物触发,而在普通事物中寄托深意,“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较为曲折隐微。作者“触物圆览”,广泛地观察、体会、感受、思考外物,唤起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联想到其他事物。若主要是联想到两者外部形象的相似之处,则是“拟容”;若主要是想到两者之间具有某种性质、意义或情绪上的联系,则常是“取心”。故外貌有相似之处的,可用来拟容作比;含意有相通之处的,可用来作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