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至上性 sovereignty of thinking 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的范畴。与“思维的非至上性”相对。包括思维能力和思维成果的至上性。“至上性”为德语Sou-verä-Nität的意译,直译“统治权”、“确信”等。杜林在《哲学教程》中最早从独断论的意义上表述这一思想,提出:“哲学是世界和生活意识的最高发展形式”,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试图用思维的至上性来建立他的绝对真理体系的现实哲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作了批判,从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上对这对范畴作了阐发。指出,“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进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运用恩格斯的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的论述,用来说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论中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