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1571—1630 一译“刻卜勒”。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之一。生于魏尔。12岁入修道院附校学习。1587年入杜宾根大学,15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594年被推荐到奥地利格拉茨教会学校担任数学教师。1596年到布拉格天文台工作。1600年成为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逝世后,继承第谷的未竟事业。1612年移居奥地利林茨。坚持宇宙和谐的思想,相信大自然的内在美具有像音乐那样富有令人神往的韵律。认为“和谐体系的宏伟大厦”的层次排列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完全是符合自然和理性的”,并力图应用因果律来理解太阳系结构。对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进行精确的数学研究,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抛弃匀速、正圆的两个传统观念,解决了行星运动的几何形状或真实结构的问题。认为行星运动的原因在于“两个物体如同两块磁铁一样地互相吸引着”,太阳发出的磁力流靠切线力推动行星周转,外行星距离远,磁力流弱就走得慢。这些论断接近于万有引力的思想。但他不懂惯性的思想,认为天体的运动必须要靠一种“活力”维持。1613年创造出第一架开普勒望远镜。1615年著述《葡萄酒桶的立体几何》,为人类创造球面、球体积的新的计算方法开拓了道路。1627年,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和行星运动定律,编制了《鲁道夫星表》,直到18世纪中叶,它一直被视为天文学上的标准星表。还发现大气折射的近似定律。把天文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收集观察材料,提出科学假说,最后检验假说,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还有《宇宙的奥秘》(1596)、《占星术的可信基础》(1601)、《新天文学》(1609)、《宇宙的和谐》(1619)、《哥白尼天文学概要》(1618—1621)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