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席勒,J. Ch. F.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席勒,J. Ch. F.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 德国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787年后转向历史和哲学研究。1788年由歌德推荐,就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与歌德交往甚密。美学思想主要包括:(1)提出审美教育是使人走向自由的思想。把美和审美看做创造人、创造社会的重要的唯一的手段,认为要造就理性的人,把人的理性和感性统一起来,恢复完整和谐的人性,必须借助于审美教育。(2)关于美的本质。认为人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形式冲动的对象是事物形式方面,这两种冲动在人身上分裂、对立着。游戏冲动则将两者统一起来,称为“活的形象”,亦即“最广义的美”。美作为活的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3)关于艺术美。认为有两种艺术美:一是选择的美或质料的美,是自然美的再现;二是表现的美或形式的美,是自然的再现。前者在于表现什么,后者在于怎样表现;前者注重于自然中美的条件,后者注重于艺术的特性。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才是伟大的艺术家,而后者对艺术家更重要。(4)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认为素朴诗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现实,是现实主义(在此与古典主义同义);感伤诗追寻自然,表现理想,是浪漫主义。他预示了两种诗由对立面达到统一的可能性。(5)关于悲剧理论。以崇高感为基点导出悲剧艺术,认为具有不可抗拒力量的、令人恐惧的悲痛事件,如果来源于人的自由、理性、道德、尊严、义务等更高的动机,那它们就具有更高的合目的性和更强烈的魅力。对悲剧创作提出生动性、真实性、完整性、持续性等要求。其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主观性弱点;首次揭示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从人的自我异化出发,论证通过审美来恢复人性统一的观点;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但其单纯用审美教育来改造社会的思想是空想的。其美学思想是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阶段,黑格尔、施莱格尔兄弟、叔本华、尼采等都从不同方面吸收了他的美学成果。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也受过他的启示。主要著作有《论悲剧艺术》(1792)、《论美》(1793)、《论优美和尊严》(1793)、《论激情》(1793)、《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论崇高》(1793—1794)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