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 aesthetic attitude 人对审美对象和对审美活动本身所持的态度。对于审美对象有肯定与否定,介入与旁观,限于接受与重于创造等态度;对于审美活动有积极与消极,抱功利目的与非功利等态度。它受到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与主体的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更受到各人主观的心理因素,如审美观点、能力、需要和情绪等的影响。因态度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审美对象会产生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审美反应。中国古代庄子主张“心斋”、“坐忘”,荀子主张“虚壹而静”,以及程颢、程颐主张“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都主张不介入对象的静观态度。英国布洛主张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用旁观的态度来观赏。而德国黑格尔则主张介入对象,从对象中复现自己。这些理论说明了审美活动中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