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雷斯伍德的) William of Shyreswood[;Sherwood]?—1249 中世纪英格兰逻辑学家。就学于牛津大学,曾执教于巴黎。当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拉丁文译本已不限于《范畴篇》、《解释篇》两种,《前分析篇》等的译本亦已问世流行,出现了“新学”(ars nova)与仅依据《范畴篇》、《解释篇》的“旧学”(ars vetus)之别。神学家们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以及一些阿拉伯学者的著作,对亚里士多德著作进行注释考订,力图恢复亚里士多德的“本来面目”,而在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处的任教者则以新材料沿着形式的和语言的方向发展,前者称为“古逻辑”(logica antiqua),后者称为“今逻辑”(logica moderna)。希雷斯伍德的威廉是“今逻辑”代表之一。所著教科书《逻辑导论》论述了命题、谓词、三段论、辩证论辩、谬误及词项特性六个部分的问题。前五部分虽沿旧说,但加上了《辨谬篇》的材料,而并未讨论范畴问题。在论述词项特性时引入了中世纪特有的词项的“指代”(suppositio)问题。在论述命题时不仅论及直言命题,而且提出了“与”、“或”、“如果”等联结词的真值函项定义,采用了相容析取。在论述三段论时首次出现了具有“Barbara Celarent ...”形式的三段论“口诀”(mnemonic verses)。其他逻辑著作有论述“非”、“与”、“如果”、“每一个”、“有些”等现今称为逻辑常项的《非范畴词》(亦译《虚词》),讨论“说谎者悖论”的《论不可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