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类别 哲学
释义 妙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审美对象和审美过程的无穷意味,或超出物象的形式与情感,描写对象的技巧和规律,或审美主体的无意识和创造性。与古代哲学家的宇宙观有密切关系。语出《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周易》则将其视为客观事物的形式表现,人可用“言”来把握,“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说卦》)。两汉美学将其与“智”对立,看作人不能完全把握的审美情感范畴。王充《论衡·定贤篇》:“夫歌曲妙者,和者则寡……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王逸《楚辞章句序》:“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魏晋时期,人们用这一概念形容审美境界的美妙,表示把握审美对象的神奇技巧和奥妙,有把握审美过程的可知性和难知性之意。曹丕评孔融“体气高妙”(《典论论文》),评公干“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吴质书》)。嵇康则以之说明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神妙独见”,“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卫夫人《笔阵图》:“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偏重于认为审美规律是可把握的。葛洪《抱朴子·尚博》:“文章微妙,其体难识。”偏重于审美规律的难把握性。王羲之《自论书》:“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则偏重于无意性。在当时,这一概念已普遍用于书画艺术中,如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宗炳《画山水序》:“诚能妙写,亦诚尽矣。”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隋唐五代时期,更广泛应用这一审美范畴,并有了明确的规定性。虞世南《笔髓论》认为:“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他还立《契妙》一节,专述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李嗣真《续画品录》强调:“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张怀瓘在书法品评上,还专列“妙品”。窦蒙《语例字格》:“妙:百般滋味曰妙。”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亦将画品列为四品,“妙”为其一。他认为“妙将入神,灵则通灵”。黄休复将其作为出自人的本性而“不知所然”的审美创造(《益州名画录》)。郭熙认为“妙”是一种画外的审美效果,“看此画即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印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苏轼评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书黄子思诗集后》)。严羽以佛学释该美学范畴,认为审美创造规律与佛禅哲理的领悟,道理相通。“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将其视为对审美对象把握的成熟技巧和审美表现的无穷意味。明清小说、戏曲的审美评价,也普遍使用此范畴。如王骥德在《曲律》中以“妙手”表示高明的艺术家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叶昼也称《水浒传》作者是“传神写照妙手”。金圣叹说《西厢记》是“妙文”(《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二》),又有“妙画”、“妙士”、“妙眼”、“妙景”等说法。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更普遍地使用此范畴。如《读三国志法》,认为《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又提出“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第四十二回首评)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这一概念的重视。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30 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