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美学 aesthetics of feminism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之一。作为一种自觉的美学与批评潮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勃兴而产生。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社会学色彩,怀疑、反思传统美学价值评判标准的合法性是其首要任务和显性特征。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渊源的差异,女权主义存在着英美派与法国派两大派别,各自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英美派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史密斯(Barbara Smith)、卡普兰(Sydney Kaplan)、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苏珊·格巴(Susan Gubar)、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等人,她们注重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给予重新评价,以图建立女性的文学史;同时,提示女性作者所面临的使命,鼓励彼此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与英美派不同,法国女权主义美学与批评更多地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试图通过推翻男性话语权力结构来完成女权主义的任务,更多地体现出解构的特点。代表人物有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 )、西苏(Hélenè Cixous, 1938— )、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等人,她们着力揭示语言符号本身所存在的性别歧视,强调女性本身的生理的和精神的价值,致力于建立“女性谱系”以推翻男性中心主义,以“女人腔”摆脱男性话语霸权,但她们的理论体现出的将妇女解放的现实问题语言化、心理化、非理性化的倾向,又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女权主义美学与批评仍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并且随着地域的扩展,将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体现更丰富的特色。该派代表作有《性政治》(米勒特)、《文学妇女》(莫尔斯)、《阁楼上的疯女人》(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她们自己的文学》(肖瓦尔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