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论战 亦称“哲学论战”、“辩证唯物主义和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论战”。中国哲学界就哲学消灭与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等问题的一次论战。出现于1930—1936年间。193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引起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各流派哲学家的惊恐与反抗。张东荪最先发难,相继发表《我亦谈谈辩证法的唯物论》、《动的逻辑是可能的么》等文章,1934年又撰写系统反对辩证唯物论的《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编辑了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论战》一书。与此同时,托派叶青打起批判张东荪哲学的幌子,提出了一系列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宣称哲学即将“消灭”,把辩证唯物论篡改成“物心综合论”,1934年发表《哲学到何处去》等,翌年又编辑了《哲学论战》一书,与张东荪都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艾思奇就针对张东荪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混为一谈的谬论,指出,新唯物论紧接着黑格尔之后而建立起来,它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很重要的遗产,但是,它又是经过批判和改造,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新哲学,把两者混同起来,无异于“把胚胎当做了动物”。邓云特还针对张东荪否认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它们都是“假设,不能是法则”的谬论,指出:“问题只在于这已认识了的主观律是否符合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客观存在的规律),是否把握事物的真相。如果能够,这就是主观律与客观规律的一致,这就是科学的真理。”艾思奇针对叶青用折衷主义歪曲辩证法,将运动说成是静止的积累,静止是运动的停留等谬论,指出,叶青全然不懂得绝对与相对的意义,把运动和静止折衷地结合,甚至把运动消解到静止里。在内因与外因关系问题上,艾思奇驳斥了叶青“外因重于内因”的谬说,认为辩证法承认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但是这“两方面都有第一义和第二义的区别”,“外因虽不可忽视,却不能决定事物的必然性,决定必然性的是内因”。沈志远、张季同等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理论家,也发表了不少篇文章,批判了张东荪和叶青的哲学思想,捍卫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