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哲学基本问题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哲学基本问题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 亦称“哲学根本问题”或“哲学最高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了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于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对于世界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作出回答。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规定了该哲学学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人类远古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构造、意识现象还不了解,不能科学地解释做梦现象,产生了灵魂(意识)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在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产生以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成为哲学探索的基本问题。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围绕着这个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在中国哲学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讨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名实关系、有无问题、理气关系、心物关系的争论,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唯物主义主张水、火、气、原子等物质性东西是万物统一的基础和本原;唯心主义则以灵魂或理念等精神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思想领域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不可能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哲学冲破了神学的束缚,针对教会宣扬的神创论,尖锐地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存在的?什么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自然界?17—18世纪法国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明确认为意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外部自然界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产物。近代德国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了许多探讨。康德的二元论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理性与现实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黑格尔则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哲学史讲演录》),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是一个辩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建立了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晚年明确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概念并阐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4页)。第二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同上书第225页)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方面是基础、前提,第二方面的解决又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揭示了哲学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科学的根据。现代资产阶级的一些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总是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他们或者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已经“陈旧”、“过时”;或者认为这一问题超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经验中不能证实的“形而上学”问题;或者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语义上的分歧,等等。它还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摆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大实际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生动运用和具体发展。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