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哲学人类学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哲学人类学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亦译“哲学人本学”。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暂时的经济和政治复苏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狄尔泰的文化解释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德国的宗教哲学是它直接的理论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化为心理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等分支,并开始对存在主义等其他哲学流派关于人的学说进行批评,从而形成新的发展高潮。以德国为中心,在整个欧洲(包括东欧和苏联)广泛流行,对英、美等国也有重要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舍勒、普列斯纳、格伦、罗特哈克、兰德曼、鲍勒诺夫、卡西勒、波尔特曼、尤克斯库、亨斯坦贝格、格勒图森、潘宁贝格、科列特等。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包含关于人的具体经验知识,具有实证科学的意义;作为一种哲学,它对人类学的内容只作一般抽象的哲学思考。上述两方面构成这门学科最一般的特征,即以“人是什么以及人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为中心课题,从人的哲学本体角度解释关于人的经验知识,详细研究作为经验人类学的前提即构成人类之不同于其他存在物的本体论结构,从而为各种具体的有关人的知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与存在主义专注于个人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同,与结构主义把人消解在符号结构的体系中相异,哲学人类学把个人的内在特征与人类的外在关系结合起来,提出以完整的人作为哲学立足点,运用实证科学和形而上学相融合的方法,通过对人的生物性质、心理因素、精神特征、文化表现、语言功能以及创造能力等一系列特征性研究(即个体内在性的窥视),通过对人的起源、进化以及人与动物、环境、世界、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关联性探讨(即人类外在性的巡视),描述完整人的形象,确立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哲学人类学栖息于经验和理论之间,它研究科学视野中的人和哲学沉思中的人。哲学人类学各分支都是通过人的某一内在特征的研究而提出人与外在世界关联的特殊人类学图景。贯穿于各分支的方法论主线是人类学的阐释原则,渗透于各分支的主体性纲领是人类学的开放原则,即认为人是一个开放的单位,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偿自身的匮乏,创造性地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学世界。所以这门学科亦被认为属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乐观主义流派。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