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1929—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从学于阿多诺。1961年到1964年在海德尔堡大学讲授哲学,1964年起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1971年主持施塔恩堡新成立的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他在阿多诺、霍克海默尔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框架中发展了自己的思想,沿着和马尔库塞在《单面的人》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研究的相似路线,展开了他的关于认识理论、一般的社会理论和工艺合理性理论的阐述。认为从19世纪最后25年以来,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1)是对国家事务进行调停的活动已经日益频繁起来,这势必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是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使科学技术变成了第一位生产力。因此,当代的技术和科学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作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渗入社会组织,形成一种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力量,形成一种“虚假的意识”,使人们不能得到自由,不能得到解放。认为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像马克思那样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认识,而必须进行对社会的批判。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了一个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他把自己的学说叫做“激进的改良主义”,认为通过语言的模式可以改造社会,语言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了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崭新关系。其美学思想是他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把摆脱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厚望寄托于文学艺术,坚持美学的现代性,肯定现代艺术打破传统艺术的“光晕”、引导人们摆脱依附、寻求解放的功能。指出反传统文化、反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锋派艺术不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希望,而是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是对交往行为合理化要求的潜在期盼,从而抵制后现代艺术。他立足交往行为理论,把艺术定位于人际、主体间建立交往关系的有效方式,让艺术在交往关系中获得其本质,发挥其功能,进而推进现代化文化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独特而有创造性的美学理论。主要著作有《公众社会的结构变化》(1962)、《知识与旨趣》(1968)、《走向理性社会》(1968)、《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的理论》(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