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中国美学史用语。(1)指等第。原为人物品评用语,后影响及于文艺。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分六品评论画家,梁钟嵘《诗品》分三品评论诗人,梁庾肩吾《书品》分三品九等(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评论书家等。至唐宋时,逐渐形成以逸、神、妙、能的书画评论等第,体现了推崇神似、重视表现艺术家主观情趣的审美观点,为后世所常用。戏曲品评则有吕天成(1580—?) 《曲品》、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2)指文艺作品的风格和美感。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形象化语言描绘了雄浑、高古等二十四种风格、意境。后人又有《续诗品》、《演诗品》之作,并推广及于文、赋、词而有《文品》、《赋品》、《词品》等。清人黄钺又仿之而作《二十四画品》,描写“气韵”、“神妙”、“高古”等二十四种绘画风格。潘曾莹(1808—1878)亦作《红雪山屋画品》,列举“幽秀”、“高洁”等十二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