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味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味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感染力量,或指艺术风格与审美体验过程。原是表示人的味觉器官的感觉活动和感觉形式。春秋时代,开始被用来形容艺术的审美鉴赏心理活动。《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又《昭公二十五年》:“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老子提出“味无味”的哲学命题,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关于审美观照和文艺的审美本质的理论。《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反映出“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变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定审美意象的美学范畴。两汉时期,人们把“味”作为与“声”、“色”并列的审美范畴,说明审美客体的形式美达到无形式的境界是最佳的效果。《淮南子·原道训》:“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家追求“平淡”的审美趣味,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多样。阮籍《乐论》:“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抱朴子·辞义》:“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体验,也成了“味”的特征。宗炳《画山水序》:“贤者澄怀味像。”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钟嵘《诗品》强调:“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唐代美学不但把“味”作为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目标,并要求艺术作品具有“奇味”和“味外之旨”,进一步追求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的含蓄性和独创性。宋代美学进一步将“味”作为诗歌审美含蓄性的象征,同时又将它作为一种审美风格。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指出:“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明清美学,由于该范畴的多义性获得普遍认同,遂以味觉比喻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意味无穷及艺术形式的美感特征比较,说明审美主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趣味、审美活动的心理体验,使其更臻完善。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则为全味矣”。吕天成《曲品》认为传奇“趣”“味”胜过杂剧。孟称舜以“气味”为评价标准,推重元人杂剧。认为“今人所以不及古人者,其气味厚薄不同故也”(《花前一笑》批语)。以“趣味”、“韵味”、“气味”来说明戏曲的审美特征和感染力量,是明清戏曲美学思想的特点。清贺贻孙将境与味相联系,认为“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诗筏》)。曹雪芹把“味”理解为作品的深刻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在美感范畴的应用上,由“味”还产生了“滋味”、“韵味”、“情味”、“意味”、“风味”、“回味”、“余味”、“真味”等诸多美学范畴,说明审美过程的深化和广度。应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照过程,则形成了“体味”、“玩味”、“寻味”、“研味”等范畴。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