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吠檀多派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吠檀多派 梵 Vedānta 亦称“后弥曼差派”、“梵弥曼差派”。古代印度哲学派别。与“前弥曼差派”相对。是古代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影响较大的一派。相传其创始人为跋达罗衍那(Bādārāyana,约前1世纪),他所著的《梵经》是该派理论的根本经典。主要思想围绕于梵、我、幻(世界)的关系上,认为:“梵”(又称最高我或普遍我),是宇宙精神、世界最高的主宰,是无限、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既无差别也无形态和属性,不能用概念和言语来表达,是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但它又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我”(又称“自我”)是个体灵魂,即个体的内在主宰者。具有普遍我的内涵,是由“梵”演化而成的,故梵我本质同一,尤如瓶内空气同于外界空气一样。但梵我在形式上不同,梵是永恒的精神性实体,我受自非永恒的肉体器官的局限。“世界”同样由梵构成,是梵通过一种魔力——摩耶——幻化出来的。梵是大自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由于强调梵我在本质上相同,形式上不同,因此《梵经》时代的吠檀多理论亦称“不一不异论”。此后,该派哲学的继承者因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理解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商羯罗的“不二论”,亦称“无差别不二论”,即梵我同一不二,罗摩奴阇的“差别不二论”,亦称“殊胜不二论”或“有限不二论”,即梵我本质相同,形式和作用不同;摩陀婆的“二元论”即梵我不同,梵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我和物质也是真实的永恒的实体。此外尚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中世纪以后的后期吠檀多派思想。在近、现代仍有较大影响,印度思想家如辨喜、R.泰戈尔、奥罗宾多·高斯等都是吠檀多哲学的信奉者,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吠檀多哲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辨喜提出“行动的吠檀多”、奥罗宾多·高斯建立起“完整的吠檀多”理论体系,R.泰戈尔提倡神、人和宇宙的和谐论,主张人应上升为“超人”。吠檀多哲学传入欧美各国后,对西方人格主义者布赖特曼,德国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和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都曾有过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