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动的 passive 亦称“受动性”。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受外界自然和社会制约。与“能动性”相对。由德国费尔巴哈提出,将其解释为周围环境、外部世界对人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方式。认为只有受动的和需要的存在物才是必然的存在物;没有需要的存在是多余的存在;只有受动的东西才值得存在。费尔巴哈从人与整个外部世界处于必然的联系中及人们的感觉器官就是这种联系的通道的见解出发,曾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或属性,即算有些尚未为我们现在的感官所知觉罢,将来也是要通过相应的感官使我们知觉的”。并且提出主体是受动的,而客体是能动的,“自我的受动状况是客体的能动方面,正是因为客体是能动的,我们的自我才是受动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不同,认为“受动的”应包括社会实践即人为了掌握和改造外部世界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受动与能动的统一。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构成整个物质世界的永恒和无限的发展。对每个具体事物来说,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既受到自身内在矛盾所规定,又受到周围事物状态的制约,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社会中各个个人的活动都是具有明确目的的自觉活动,但整个社会的活动和进程,却不以每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性。因而,社会历史发展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它是人们自觉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又为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所制约。作为自然界运动和社会历史运动在观念上反映的人们头脑中的认识运动,也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对人的认识来说,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客观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因此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即具有受动性。但是人又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又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认识主体的人本身是受动的和能动的统一。人的认识既是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和积极的活动,同时,它又是受到主体和客体状况所制约的受动的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两者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