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主义 pessimism 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可言。在这一点上,它往往成为悲观主义的同义语;但厌世主义更进一步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生活采取极其厌倦和厌恶的消极态度。厌世主义是社会苦难和矛盾深刻化的一种反映。当社会苦难深重,而人们又找不到解脱途径时,便会滋生厌世主义情绪。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本质上是没落阶级或阶层的思想意识的反映。在剥削阶级社会,由于人民大众饱受苦难,因而,当他们找不到或失去进步思想的引导时,也往往易于受到厌世主义的很大影响。厌世主义往往与宗教相伴随,成为宗教信仰者对待现实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宗教教义通过把现实世界和人生的苦难与罪恶绝对化,并通过提供一种有所谓永恒幸福的虚幻的彼岸世界,从而加强了厌世主义,使之成为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与东方的佛教教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厌世主义倾向。在伦理学说史上,西方古代的斯多亚学派,就有厌世主义的色彩。近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为欲望所支配,本身就是痛苦和一场悲剧,要摆脱痛苦,就要完全抑制欲望,否定生命,进入无我之境。而要使整个人类摆脱痛苦,就要毁灭人类。导致极端的厌世主义和虚无主义。中国古代的庄子哲学包含浓厚的厌世主义。他认为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都是对人生的桎梏。庄子借髑髅见梦说,人生所遭遇的各种事变“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认为天地无穷,人生有限,病疾忧患死者有时,只有死亡才能摆脱“四时之事”、“人间之劳”、“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所谓“不彻底主义”也是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如演剧,喜怒哀乐,纯为虚伪之动作,揭幕之后,令人索然无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潮年代的动摇彷徨和悲观失望的心情。参见“悲观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