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即性 近代谭嗣同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为其“冲决伦常之网罗”、实现“仁—通—平等”的道德理想提供人性论根据。“以太”一词于19世纪后半叶传入中国后,引起维新派思想家的很大兴趣。谭嗣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人生观的根本范畴,称“以太”为“遍结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仁学》一)。肯定其为宇宙之本性、天地万物产生之根源。又吸收孔子之“仁”、“元”、“性”,墨子之“兼爱”,佛教之“性海”、“慈悲”,及格致家之“爱力”、“吸力”等观念,阐发“以太”概念的伦理含意,断定“性一以太之用,以太有相成相爱之能力(即仁),故曰性善”(同上)。据此提出“以太即性”的自然人性论。又认为:“以太尤不容有差别”,“惟性无不同”,强调“以太即性”本然相同,人性生来平等。进而论证封建的纲常伦理和等级观念违背宇宙本性和自然人性,不合“以太即性”的原则,应予否定和替代。又批判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道德说教, 肯定“仁”即是“以太”本性, 明确阐述了“天理”就在“人欲”之中。 在传统的思想形式下体现了近代西方“自由、 平等、 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