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人道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人道主义 humanism 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在历史上不是抽象的,有其具体的阶级和社会内容。“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意为人道精神)。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古罗马西塞罗最早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和理论,在15世纪后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用以指称文艺复兴的精神,即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冲破中世纪教会统治下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支配自然、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动因,要求重视“人性”、人的“自由意志”、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根据这种理论,批判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的人道主义者,大多为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内直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描绘蓝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在法国大革命胜利以后,作为法国第一部宪法序言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它脱离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以自然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陷入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论,它追求的自由和享乐权利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等,实质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表明了资产阶级的特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社会作用。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法西斯主义集团所推行的种种灭绝人性的政策,集中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反人道的本质。但世界上仍有一大批正直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信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并从这一原则出发,抨击资本主义世界种种反人道的罪恶,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早期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上都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最终都流于不切实际的空想。真正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改造和发展其合理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需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苏联和东欧等国的一些哲学家,把这种人道主义称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他们认为,这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之一。一些政治家进而提出了建立“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革命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之一。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如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主张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