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阶级性 class nature of person 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和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个人必然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作为阶级的一员而存在。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各阶级的人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点、感情、心理、习惯也各不相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地不相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0页)。旧唯物主义撇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关系),孤立抽象地去考察人类个体,认为“自爱”或“自私”是普遍和永恒的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纯粹抽象的个性是不存在的,一切个人都是社会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工人是雇佣劳动的人格化,等等。虽然,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由于阶级关系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人的阶级性是具体的和可以发生变化的,不能将人的阶级性简单化和凝固化。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考察社会问题还是不能完全离开人的阶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