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派 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一批从事“农村复兴运动”的思想文化界人士的总称。其成员大都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梁漱溟除外),其中流派很多,各自设立了不少以平民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代表人物如梁漱溟、陶行知、梅思平、晏阳初等声称“中国不能走欧美式的个人资本主义的路”,也不能走“俄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路”,力图从“救济”、“建设”农村入手,寻求民族自救、强国富民的具体道路。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政治或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的问题;中国不需要根本性的制度改革,而只须返回到伦理本位的“农本社会”。梁漱溟曾断言: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文化精神,形成“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社会,不像西方“个人本位的社会”那样存在团体分裂和阶级对立,故仅从乡村建设着眼,恢复“法制礼俗”,维持“社会秩序”即可。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以“政、教、富、卫”的合一为理想,试图通过乡村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灌输“伦理情谊为主、互以对方为重”的东方文化精神,在农村实现“伦理本位合作”的社会组织。其理论客观上是和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相对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