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文”相对。原指事物内在本质,孔子将其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又用“文质彬彬”描述君子之风,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既要注重外在言行、仪表、文饰、文化教养之美,又要注意内在的仁义道德品质的修养。墨子从其“非乐”理论出发,提出“先质而后文”(《墨子佚文》)。韩非子则提出:“好质而恶饰”,认为“质至美”之物“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老》)。《淮南子》亦云:“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说林训》)西汉扬雄主张“文质斑斑”(《太玄》),文质兼重。王逸盛赞屈原作品,称其为“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楚辞章句序》)。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为质,认为好的内容还需有好的形式予以表现,此为“质待文也”(《情采》)。唐白居易提出:“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策林六十八》)明清之际王夫之则主张文质并重,“文因质立,质资文宣”(《古诗评选》卷五),两者相辅相成。清刘熙载亦云:“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艺概·文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有时亦指质朴的艺术风格。刘勰在论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时,曾称“黄歌《断竹》,质之至也”(《文心雕龙·通变》),以“质”描述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出:“其辞质而经,欲见之者易谕也。”要求新乐府诗写得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做到辞“质”而“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