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扶雅 1892—1991 中国哲学家、外国哲学研究者。浙江绍兴人。1911年到日本留学,191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同年,转入东京基督教会办的立教大学学习,并加入基督教。1916年回国,从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并任上海青年协会书局编译,从事译著。1925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1949—1968年主要在美国从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的译事。1968年后从事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1984年由美回国讲学。1986年返广州定居。在宗教哲学研究上,主张宗教哲学应超越具体宗教,用经验的方法,以宗教史和宗教心理学的大量资料为基础,从事实分析中归纳出根本原理,以阐明宗教的意义与价值。认为佛教、儒教、基督教均为理性宗教,其起源与演进可以概括为:从感情信仰达到理性化,从群众性信仰达到个别化,从部落的民族的宗教达到世界化的宗教。认为宗教信仰不是由于信仰者的天赋,也不是突然的神启,而是社会经验作用于人心而习得。认为宗教信仰可以使人精神向上,生命充实,能力提高,合群友爱,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合一的价值。在中西方哲学比较上,认为比较方法应反对本位文化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应通过中西文化的创造性综合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哲学。认为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印度文化并列为世界不朽的文化。提出“新唯中论”,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中”,即不偏于一边,采集各种文化的优点,认识论上取多元论,本体论上取一元论,以达到哲学上的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主要论著有《宗教哲学》(1928)、《道德哲学》(1940)、《基督教与现代思想》(1948)、《基督教与中国》(1967)、《周易论集》(1968)、《中庸与道理》(197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