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观念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观念 idea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的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观念”一词来自希腊文idea,原意是“看得见的形象”。在哲学史上,对观念一词曾有多种解释。在柏拉图哲学中,观念(又译“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是感性事物的完善的样本或模型。而个别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或影子。在16—18世纪的哲学文献中,观念既指人心中的某种模式,又指心灵的表象或概念。笛卡儿常用观念表示思想的对象,并把观念分为三种: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17世纪荷兰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方法称为反思的认识或观念的观念。认为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的对象。德国莱布尼茨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观念与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人类理智新论》)。英国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而观念是心灵产生的。他说:“我的思想、情感和由想像力构成的观念,都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观念一般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康德认为,观念是理性主观自生的“先验概念”。黑格尔则认为,观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用“观念”一词,其含义有三:(1)指表象或印象。即人们的感官直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形成的认识。(2)泛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认识。列宁说:“观念(应读作:人的认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观念’)”(《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4、168页)。在这种意义上,观念的东西与客观物质的东西相对立。(3)指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其中包括人们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看法而形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一切观念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观念是客观世界诸事物、现象、过程和规律性的反映。但否认观念的东西的积极能动性,否认观念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观念的本质、特点、作用,认为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上创造出对象的观念,然后再根据这个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以达到改造和改变客体的目的。当这一观念在实践中实现时,观念的东西就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任何观念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观念的实质和其产生的根源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观念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继承前人思想的特点和对社会存在的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