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1555—1636 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南京礼部尚书。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转学钟繇、王羲之,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擅画山水,讲究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但丘壑变化较少。论书画重神韵,以天真幽淡为宗,认为“古人神气”,“妙处在随意所加,自成体势”。主张作书“要泯没棱痕”,作画须有墨无笔,“去斧凿痕而多变态”。以禅宗妙悟说论书画,提出“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画禅室随笔》卷二),认为“气韵”出自天机,“不可学,此生而知之”(《画禅室随笔》卷二),但又强调个人的修养,主张以天地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上)。个人修养要达到创作时有良好精神状态和充沛精力,“未尝敢以耗气应也”;胸襟开阔,“放开此心,令之至虚”,不为卑琐局曲情态所牵引。在艺术风格和技巧上,强调取境、取势,提倡豪逸,反对浓丽。主张“时出新致”,反对“束于法”,提出“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曲须生外熟”(同上)。强调“须明虚实”,“实虚互用”,认为“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同上)。首倡南北二宗说,将古代山水画分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上脉。概括提出“平淡天真”、“自然浑成”等审美标准,对中国画流派的发展和画论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