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Mahābhārata 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传说为毗耶娑(广博仙人)作,实际上并非出于一人之手。约成书于公元前后几百年间。共十万颂,分18篇,后附有《诃利世系》,为第19篇。古代印度梵文叙事诗。与《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以故事形式叙述了婆罗多族班度和俱卢两兄弟为争夺王位进行的18天大战,最后班度一方战胜了俱卢而继承了王位。全书穿插着关于哲学、法律、宗教等问题的探讨,反映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观点。主要思想集中在《薄伽梵歌》(为《摩诃婆罗多》一部分,也可独立成册)中,提出了遵法的思想,认为“法”既是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秩序,也是个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与非法构成是非、善恶的标准。个人的天职就是执法。同时也提倡了印度教毗湿奴派的观点,即应虔诚崇拜大神毗湿奴及其化身黑天。还详尽阐述了生活的四个目的(正义、财富、世俗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印度教徒应奉行的四期(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遁世期)和关于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起源等。不仅是描写英雄的史诗,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人民生活的全貌,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该书现已译成多种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