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美育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美育 英 aesthetic education;德 ästhetische Er-ziehung 亦译“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并有特殊的教育实施、教育方法。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克服人性的异化,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并使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社会主义时期美育的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同时还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鉴赏,全面地实现美育的目的。其实施方式包括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三者相辅相成。其基本特点为:着重解决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将理智教育、意志行为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具有情感感染性,是知、意、情教育,真、善、美教育的统一;将理论教育与美的形象的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重于潜移默化,不带强制性和实用功利性;将抽象思维的教育与形象思维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审美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理解力和美的创造力。美育是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人类的实践需要,审美、创造美的需要和人类进行自身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受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基础、物质生产力与社会制度、文化结构的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不同时代、民族和不同年龄、文化素养的人之间,美育既有不同的内容、方法,又有客观的共同性和继承性。在人类初期,当原始人开始从审美上对待客观事物,有了审美的需要,并且创造出原始的艺术时,原始状态的美育和美育思想即已萌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美育思想和美育实施逐步趋于自觉和完善。中国先秦时期,孔丘提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的思想,倡导“文、行、忠、信”四教,主张将礼、乐、诗、书、射、御这“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科目,体现了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的思想。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思想,认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荀子·乐论》),有“美政”、“美人”和“美俗”的功能。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人们耳目濡染于艺术作品,便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和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使心灵“美化”。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可以起“净化”心灵的作用。最早提出“美育”的是德国J.席勒。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的高度倡导美育,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实现政治自由。从此美育正式进入美学和教育的领域,并被许多美学家所阐发。中国近现代最早论述美育的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教育分为“心育”与“体育”,心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认为完全之人格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主张用美育代替宣扬封建伦理的孔教和散布精神鸦片的基督教,使人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认为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美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和提高。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