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 Nobert Wiener1894—1964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1908年进哈佛研究院学动物学,14岁即毕业于塔夫茨大学数学系。后到康奈尔大学学哲学。191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赴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格廷根大学研究数理逻辑。1915年返美后,在缅因大学执教。1919年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1932年任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任美国数学学会副会长。曾于1934—1935年到中国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作为数学家,他致力于把勒贝格积分与统计物理结合起来研究,建立了广义调和分析,给出了陶伯定理的新证明,并将它与傅立叶变换理论结合,发展了复变函数的调和分析。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控制论。1937年在研究自动防空火炮时,创造了功能模拟法和反馈控制理论。1943年他在与别人合写的《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中,首次将动物的目的性行为赋予机器,论证了目的性就是负反馈活动。1948年出版《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综合了控制和通讯系统的共有特点,把这类系统与动物机体、神经系统、社会经济等加以类比,将机器系统的信息、反馈等概念引入生物系统,将生物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等概念引入机器系统,并从统计观点出发研究了自控系统的一般规律,创立了控制论。控制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用负反馈机制解释生物系统的合乎目的行为,用信息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有助于批判活力论和机械决定论。他冲破传统方法的束缚,开创、发展了信息方法、行为主义方法、功能模拟方法、统计方法等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代科学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他把系统观念引入自然科学,促进了自然科学观的改变和科学整体化趋势。主要著作还有《人有人的用途——控制论和社会》(1950)、《预测理论概论》(1952)、《随机理论的非线性问题》(1958)、《上帝和精灵》(196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