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 Vienna circle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核心学派。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奥地利维也纳。主要代表有石里克、卡尔纳普等。1907年纽拉特、韩恩和弗兰克等人在维也纳进行哲学讨论活动。1922年石里克应聘担任维也纳大学归纳科学哲学讲座,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对科学之哲学基础感兴趣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1924年石里克接受他的学生费格尔和魏斯曼的建议,建立了一个关于经验科学哲学问题的小组,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的新发展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形成“维也纳小组”或“维也纳学派”。先后加入这个小组的有韩恩、纽拉特、克拉夫特、魏斯曼、费格尔、门格尔(Karl Menger)、哥德尔、伯格曼和卡尔纳普等。1926—1936年为该学派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时期。1928年该派建立了旨在“传播并发扬科学世界观”,“创立现代经验主义精神工具”的“马赫学会”。1929年发表由卡尔纳普、纽拉特和韩恩执笔的纲领性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该学派的基本纲领与目标。1930年接办《哲学年鉴》,改名《认识》,作为机关刊物,成为维也纳学派及其赞同者的主要喉舌。1940年停刊,70年代复刊,成为分析哲学的机关刊物。先后召开过7次国际会议,会址分别为布拉格(1929)、哥尼斯堡、哥本哈根(1934,1936)、巴黎(1935,1937)、剑桥(1938)。希特勒上台后,该学派的活动遭严重破坏。石里克去世后,由纽拉特主持该派活动,他主持一个委员会组织编写《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和《统一科学全书》,1938年被压缩成小开本开始用英文在美国出版,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卡尔纳普的《统一科学的逻辑基础》和内格尔的《概率论原理》。1938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奥地利,其主要成员大都移居美国和英国,该派趋于解体。该派继承了休谟、孔德、J.S.穆勒、马赫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又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则为它提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它倡导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尤其坚持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主张拒斥形而上学,对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并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广泛影响。当代英美分析哲学是它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