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伍德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1908年考入牛津大学。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1941年退休。科林伍德从史学进入哲学,深受意大利维科和克罗齐的思想影响,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治史的自然主义倾向。认为历史科学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不仅仅是现象,它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的思想,只有认识了思想,历史才是可以理解的。史学家的职责就是洞察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但是传统的史学理论则与此相反,它只是剪刀-浆糊历史学,即只以剪贴前人现成的文献和理论而加以不同的排列组合为其能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林伍德开始考虑建立一门人文科学的问题,1930年左右形成其史学观。把史学分为真史和伪史。认为两者皆由各种叙述构成,但只有真史才阐明了支配历史事件的目的性的活动。历史文献或遗迹仅仅是证据,而其所以成为证据,是由于史学家能够理解它的目的。伪史不考虑目的,只是把材料分门别类地归之于各个不同时期的一篇流水账。史学家的工作必须摆脱这种伪史的叙述方式,设身处地重演古人的思想,并且把古代纳入到现代的轨道上。因而,“过去的一切都活在史学家的心灵之中”。哲学上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按其获得真理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五种经验形式: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它们分别在不同水平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美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表现情感是一种创造性想像活动。认为思维分为意识和理智两种不同的形式,它在意识形式中将感觉经验转化为想像,使之成为一种总体想像性经验,这就是审美活动和艺术。艺术先于逻辑判断,艺术想像有主动性,并以美为指导原则。他把表现情感的艺术视为真正的艺术,贬抑再现性艺术、“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表现主义美学经过他的宣扬而扩大了影响,被美学界称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论”。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哲学》(1925)、《历史哲学》(1936)、《艺术原理》(1934)、《形而上学论》(1940)、《历史的观念》(194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