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上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其基本思想主要有:(1)“心性生万物说”。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由“真常”的心性派生的,心性是世界的本源。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等。(2)“佛性”说。认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3)“自悟”说。认为“佛性”即是“自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不假外修”。故“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悟,即是佛”。(4)“顿悟”说。提出“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等等。认为众生不必经累生累世的修炼,只要能够开悟,当下即可成佛。(5)“无念”说。主张“立无念为宗”。“无念”不是“百物不思”,而是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于念而无念”,“不于境上生心”。(6)“佛法不离世间”说。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禅宗自慧能以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慧能弟子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南阳慧忠、荷泽神会,形成禅宗主流,其中以青原、南岳两家弘传最盛。青原下数传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世称“五家”。在宋代,临济下又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晚唐、五代的禅宗,门庭各异,宗风不同。逐渐以“机锋”、“棒喝”等方法取代了慧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入宋以后,不仅《语录》、《灯录》相继出现,而且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禅宗的“直指人心”演变成“绕路说禅”。南宋宗杲提倡“看话禅”,影响深远。又有正觉倡导“默照禅”,也流行一时。此外,还出现过“文字禅”等。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由于它创立了最方便、最简易的快速成佛法门,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的烦琐义学,流行日广。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李翱的《复性书》,是禅学影响儒学的产物。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的思想都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也源于禅宗“心性生万物”的思想。禅宗思想对近代谭嗣同、章炳麟等也产生过影响。从中晚唐起,禅宗已向外域流传。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传北宗禅于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和百丈怀海受法,回国传南宗禅,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受法,将此宗传入日本。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学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创立黄檗宗,至今不衰。在现代,禅宗在欧、美等地也开始流传,如美国有不少“禅中心”,还出现“基督教禅”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