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知耻
类别 哲学
释义 知耻    

儒家伦理用语。指对自己的过错自觉羞耻。春秋末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论语·子路》)。认为士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应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不辱君命”,履行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孟子进而把“羞恶之心”视为天赋“良心”的主要内容,指出:“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后儒继之并有所发挥。南宋朱熹说:“知耻是由内心以生,闻过是得之于外,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故耻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十四)陆九渊强调要“耻所耻”,“圣贤所贵乎耻者,得所耻者也。耻存则心(本善的“天理”之心)存,耻忘则心忘。”(《杂说》)指出:“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人不可以无耻》)晚清龚自珍更有“明耻”一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认为庶人无耻,辱其身、家而巳,而“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如果合天下之人皆无耻,“举辱国以辱其家、辱其身,混混沄沄,而无所底”,如此,“则何以国?”(同上)据此抨击了寡廉鲜耻的腐败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个人道德良心的高度重视。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8 2: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