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1634—1711 清诗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曾任推官,后官至刑部尚书。标举“神韵”,成为名重一时的诗坛领袖并主盟五十年。同朱彝尊齐名,为当时南北两大诗人之一。“论诗凡屡变”(俞兆晟《渔阳诗话序》),早年宗唐,中年宗宋,晚年复归唐。认为明七子诗学盛唐,只求笔调“高华壮丽”,不免于浮嚣。主以镜花水月为特点的“神韵说”,要求诗歌气象上具有含蓄朦胧之美,称引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认为“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反对以理入诗和诗人直说,强调诗的“味外味”、“旨外旨”。认为只有“兴会神到”的诗画,才可能达到神韵飘逸的境界,“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称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池北偶谈》十八)欣赏“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伫兴而就”,“自然天成”,“不以力构”、“不可强求”不雕饰而工。强调作诗方法,“须其自来”,读诗方法,又重神会。有《带经堂集》、《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另清张宗柟曾摘录散见于各书中的王士禛论诗话,编成《带经堂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