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王国维
类别 哲学
释义 王国维     1877—1927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光绪秀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上海《时务报》记者,进“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光绪二十七年去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次年回国主编《教育世界》,并在上海南洋公学、南通师范、苏州师范等校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国学院导师,又入清宫任南书房行走。1927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一生“为学三变”:早年醉心西学,钻研哲学;后又觉得“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静安文集续篇·自序二》),于是转而研究文学艺术;晚年又“尽弃前学专攻经史”。在哲学上,推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欲借叔本华之言“抨击儒家之学”。受康德先验论影响,认为时空、因果律、充足理由律等都是“先天中预定之者也”(《释理》)。又以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为据,认为人性的本质只是“欲望”,“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源生是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红楼梦评论》)。为国内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的首倡者。认为人只有“惟美之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才能解脱。认为艺术可以担负“描写人生之苦痛”,并指明“其解脱之道”的任务。《红楼梦》所以是“宇宙间一大著述”,就在于它“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红楼梦评论》)。环绕超利欲这一基本观念,阐发了“古雅”说、“游戏”说、“境界”说、“天才”说。认为“古雅”与“今俗”相对待,“今俗”与现实的利欲密切有关,“古”是对“今”的解脱。“雅”是对“俗”的解脱,两者都是对利欲的解脱。认为“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文学小言》),人生有利欲的苦痛,惟有在艺术境界中做游戏时,才能“得其暂时之平和”(《红楼梦评论》)。认为艺术“境界”有“有我”与“无我”之分。“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只有“豪杰之士”能写“无我之境”(《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可贵就在于摈弃利欲,达到物我的统一。境界表现的高下,决定于“隔”与“不隔”。境界的创造,又有“写境”与“造境”之别。只有依靠“天才”的艺术处理,才能创造出解脱利欲观念的作品,使“中智”以下的人在读作品时超脱生活的利欲以求安宁,由此称“美者实可谓天才之特许物也”(《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接受西方美学中崇高的理论,又吸取中国古代美学中阴阳刚柔说,提出:“美之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红楼梦评论》)强调艺术表现要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认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1913年起主要从事古史地、古器物的训诂。尤致力于甲骨、金文和古文简牍的考释,建树颇多。有《叔本华的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古雅之在美学上之地位》、《宋元戏曲考》等,分别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和《观堂集林》。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24 4:56:52